最近,印度在稀土产业中再度陷入尴尬境地,闹出了不少笑话。前脚刚大张旗鼓地宣布要“投入500亿股票怎么开户,打造稀土帝国”,后脚就被自家国企狠狠打脸。所谓“自主研发”的稀土纯度,竟然只能稳定在82%左右,怎么努力也无法突破这个瓶颈,而中国早已将稀土纯度提升至99.99%,远远甩开了印度。
印度总喜欢拿“全球第五大稀土储量”来吸引注意力,给人一种强大潜力的假象。但事实上,这690万吨储量中,有70%与放射性独居石共生。换句话说,每挖掘1吨稀土,就必须处理3吨“核废料”,环境治理成本远远超出中国的4倍,成为印度稀土产业的一大难题。更让人无奈的是,许多稀土矿藏分布在反对党控制的邦,这让莫迪政府在征地和矿产开发上陷入了困境,简直是“求爷爷告奶奶”也难以推进。
展开剩余86%去年,印度的稀土产量仅为2900吨,远远不及中国的零头。印度甚至不得不通过非法途径,将矿石走私到中国深圳进行精炼。印度的稀土公司IREL在年报中明确表示,其提纯效率远远低于中国,约不到中国的三分之一,而开采成本却是中国的三倍。印度班加罗尔的实验室,依旧在使用1990年代的设备,分离纯度最高也只有82%,而中国军工级稀土产品的纯度已达99.999%。
印度锌业公司CEO阿伦·米斯拉坦言,印度稀土产业的“痛点”正是缺乏大规模开采的技术和完善的基础设施,要建立起一条商业化的供应链,至少需要数年时间。然而,印度最近更是作出了让人瞠目结舌的“背叛”举动,单方面撕毁与日本长达13年的稀土合作协议,直接断供日本车企。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,印度高价出售的“稀土”,很多竟然是中国的稀土经过二次倒卖的产品。
根据印度海关的数据显示,2024年,丰田通商印度子公司将向日本出口1000吨稀土,其中有60%来自中国。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的报告则揭示了印度稀土的“真面目”——印度根本无法生产电动车所需的高纯度钕铁硼磁体,实际上,日本是在为印度交“学费”。
此外,印度与俄罗斯签订了稀土合作协议,宣称将建设试点工厂,然而半年过去,连设备都未到位。俄罗斯原子能公司官员也直言,技术整合至少需要三年时间。印度与蒙古的合作,更是笑料百出。三条运输路线的选择,一条需要翻修西伯利亚铁路,另一条穿越动荡的中亚地区,最后一条空运成本高得令人咋舌,约是海运的10倍。2024年,蒙古的稀土出口量仅为2.3万吨,97%的货物依旧需要通过中国的铁路系统运输。
即使是莫迪政府在去年批准的136亿人民币“国家关键矿产使命”,到今年6月,勘探进展也未能完成20%的目标。私营企业的参与度极低,政府既未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,也难以通过环评审批。印度锌业CEO米斯拉再次表示,监管和技术的壁垒就像两座大山,压得稀土产业喘不过气来。
尽管印度每年培养约5000名材料科学毕业生,但90%的毕业生都转向IT和金融行业,真正留在稀土行业的人数寥寥无几。而与中国相比,印度的差距更加显著。中国每年有2万多名专业人才在稀土研究院工作,并且掌握全球75%的加工专利。印度稀土协会的主席也无奈地承认,印度连熟练工人都很难招聘,更谈不上突破技术壁垒。
中国在稀土分离和提纯领域拥有2000多项专利,且从矿石到永磁体的全产业链成本比印度低60%。中国的北方稀土在收购澳大利亚矿产后,直接将产量翻倍,并整合了精炼厂,成功切断了印度的“中间商”路径。2024年,中国稀土产量将达到27万吨,占全球总产量的69.2%,而印度的产量仅占0.7%。中国主导着全球83项稀土国际标准,连美国的企业在生产磁体时都不得不支付专利费用。
印度如果想绕过中国的稀土供应链,首先需要重新建立一套全新的标准体系,而这无疑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中国包头稀土研究院已经成功实现99.999%的军工级标准,而印度的原子能部门报告也承认,他们的最高纯度仅为82%。印度的稀土困境,实际上是一场“资源诅咒”的现代演绎——拥有矿藏并不等于拥有产业,砸钱买不来技术,喊空洞的口号也无法带来竞争力。
当中国在稀土全产业链中“降维打击”时,印度却仍然在为82%的纯度而焦头烂额。此次博弈的结局几乎已经注定:没有技术沉淀和产业生态,印度再多的雄心壮志,终究也只是泡沫破裂前的最后狂欢。
虽然大家笑印度的稀土困境,但其实全球都在争夺稀土资源。中国掌握着全球85%的冶炼产能和90%的专利,谁能凭空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呢?印度行不通,欧美是否真能绕过中国?这个账,印度和其他国家又该如何算清楚呢?
---
信源:
- 《想打破中国稀土垄断,俄罗斯与印度携手,我方一口气三大动作反制》——搜狐网
- 《日本惨遭杀猪盘:从印度买的稀土都是中国货》——中华网
- 《与中国竞争?印度面临“三座大山”》——环球时报
- 《中国稀土产业发展白皮书》——包头稀土研究院官网
发布于:天津市富深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